圖為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未來果園”,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正調試自動駕駛噴霧機。
圖為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在云南大理進行水稻成熟期理論測產。本文圖片由中國農業大學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就建設教育強國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高質量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為什么要高質量發展、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等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判斷、新舉措,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鮮明特色,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對加快強國建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也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探索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跳出教育看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頻共振,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向同行,在人才培養層次、學科專業構成、組織辦學形式、資源區域分布、高等教育結構上不斷演進,在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上不斷交織。立足“兩個大局”,扎根中國大地,中國高等教育終將實現由大向強、由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何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我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理解其應有之義。
高質量發展是發展方式的全面變革。高質量發展是在過往發展基礎上的新超越,是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以新發展動力為引擎、以新發展效率為標志的,涉及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治理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
高質量發展是發展動力的全面轉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再“以量謀大”,而是“以質求強”,統籌兼顧結構與質量、規模與效率、治理與效能,構建規模、結構、效能相協調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
高質量發展是內涵式發展的全面升級。高質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但高質量發展是打破“關起門來辦學”的模式,從只關注自身建設,轉向同時關注自身建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從“以資源定發展”轉變為“以需求定發展”,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
高質量發展是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F代化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既是推動高等教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保證,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動力變革的路徑。高等教育能否牢記使命,承擔歷史責任,取決于其內部治理的質量和水平,其核心要義是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猶如攀登珠峰。歷經70余載風雨,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并且高等教育全面步入普及化階段,這是第一臺階“大本營”的實現?,F階段,高等教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需要奮勇攀登第二臺階“中國梯”。因此,必須牢牢堅持五個“必由之路”,才能系統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這是教育一以貫之的根本邏輯,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更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高校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履行“四個服務”職責。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必須走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必須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堅持立足全局辦教育、放眼長遠辦教育,把科技、教育、人才更好地統籌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篇大文章,關鍵在于堅持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樹牢高質量發展意識,深入轉變發展方式,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資源優勢,著眼全局,著力抓好以下五大任務。
一是轉變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到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發展大勢是從數量型發展轉變為質量效率型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對擴大內需、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等時代新形勢的主動回應,更是關乎高等教育廣渠道、多層次、全方位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當前,高等教育要在結構、人才培養體系、評價改革等關乎發展質量與結構問題上下功夫,不斷深化高質量發展,將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轉向量的增長與發展效率、發展績效同步提升。
二是創新發展動力,在核心關鍵任務上“先行先試”。創新是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火車頭”模式轉變成“動車組”模式的動力來源。高等教育必須從核心關鍵問題入手,創新激發內生動力,重點推動三個“先行先試”:在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上先行先試,夯實基礎學科專業人才自主培養根基,打破學科壁壘,以更加科學的設計、更加靈活的機制培育新興交叉學科人才,拓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途徑;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先行先試,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及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開展有組織科研;在更高水平國際合作交流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新型國際競爭格局下國際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加固教育與人文交流合作的紐帶,提升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是提升發展效率,解決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影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等教育的不平衡重點體現在外部因素,而不充分則體現在其內部發展的效率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堅持“四個面向”,提升大學自主辦學能力。從社會經濟效率出發,科學地平衡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疏堵結合,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鼓勵高校辦出特色,促進高校差異化、多樣化發展,發揮大學集群優勢。從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出發解決不平衡的問題,推動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扎根實際、人才培養緊貼產業發展、科學研究支撐區域經濟,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高效發展。從內部發展效能出發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運用現代化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四是優化發展結構,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實現結構再平衡與結構升級的過程。因此,優化結構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改革問題,需要不斷破解政策與機制、短期與中長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就高校內部而言,優化發展結構是對人才培養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師資結構的調整。具體來說,要加強基礎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新興交叉領域、重點民生領域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專業建設,加大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力度;不斷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間的結構平衡和良性互動;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大力培養戰略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執行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的擔綱領銜者。
五是提升治理能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要更好地促進和保障高校高質量發展,必須致力于內部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建立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加強治理結構建設,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優化治理機構設置,提高治理效能;加強治理能力建設,提升治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公共關系能力;加強治理體系建設,建立一套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效率、發展動能的評價指標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師生所想、急師生所憂、辦師生所盼,發揮全體師生的聰明才智辦大學。
高等教育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是大勢所趨、時代所向。高等教育必將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更大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http://news.cau.edu.cn/mtndnew/d7695d69046f4ee888c762bf063f73c7.htm 轉自《中國教育報》2023年6月19日5版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