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建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重點安排了哪些任務?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哪些重點和關鍵?針對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林萬龍。林萬龍表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綱挈領的關鍵詞,全面準確地理解了農業強國建設的內涵,也就讀懂了整個2023年三農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林萬龍
農業強國,今年一號文件最重要關鍵詞
新京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剛剛發布,在你看來,這份文件有何特點?
林萬龍:總體來看,我國的三農政策保持了一貫性和連續性。比如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兩個底線和三項重要任務,兩個底線中,糧食安全的底線、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這在2023年的文件中都有繼續強調,即文件的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三部分的核心是強調糧食安全問題;文件第四部分強調了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2022年提出的三個重點任務是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在今年的文件中,分別構成了第五至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的核心內容。
新京報: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兩個底線、三項重點任務有何進一步的變化?
林萬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體現和落實了二十大精神,并指出更加詳細和具體的路徑,在文件的一、二、三部分中,除了對糧食安全保障的工作做出重要安排之外,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提出了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明確指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span>
可以說,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未來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都可以用這個關鍵詞統領起來。必須清楚,農業強國建設不僅僅意味著農業現代化,還要求農村同步實現現代化。因此,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糧食安全的底線必須堅守,并以此為前提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要在守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推進共同富裕,還要通過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的鄉村,這些都共同構成了農業強國建設的本質內涵。
五大方面,建設農業強國的路徑
新京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如何理解這五個方面的要求?
林萬龍:文件的五個方面,高度概括了建設農業強國的具體任務和特點,具備這些特點,才是真正的農業強國。具體來說,供給保障強,首先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萍佳b備強,這是農業現代化的特點所決定的。全球的農業強國,都是依靠科技逐漸強大的,農業發達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一般在70%-80%,甚至更高。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近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達到了61%以上,但和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我們可能都知道全球農產品出口值最高的是美國,但是哪個國家是第二名則可能不清楚。排名第二的是荷蘭,荷蘭那么小一個國家,卻有那么高的農產品出口值,靠的就是科技,單位投入的產出非常高。我國未來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重要基礎,尤其是原創性科技的突破,可能是我們打破資源瓶頸的關鍵。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是否也是經營體系強大的途徑?
林萬龍:現代農業是市場經濟下的農業,同時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一定是適合國情的,過去我國的小農戶經濟,曾經發揮過很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市場在不斷發展變化,也需要有新的經營體系,適應和以往不同的市場競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經營模式。這些經營主體都是專業的農業生產單位,和過去小而全的生產方式不同,在此基礎上,通過強調和推動分工協作、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補上專業化生產所缺失的部分,完善整個生產鏈條。更進一步的是,通過整個產業鏈條的完善,使得農業產業具有更強的韌性。
農業產業是一個龐大的鏈條,并不只有農業生產環節。舉例來說,經常說美國的農業人口只有全國人口的1%左右,但其實這只是生產環節的,如果加上產前產后各個環節,如種業、肥料、加工、儲藏、運輸等,在美國勞動力中的比重能占到20%。所以,增強產業韌性,是強大農業產業不可忽視的部分。有了這些基礎,也就有了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基礎,農業強國的建設,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擁有強大的競爭力,才是真正的農業強國。
糧食安全,“一票否決”的關鍵指標
新京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你認為當前的關鍵在哪里?
林萬龍:準確理解農業強國的建設,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因此勢必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第二,農業強國的建設,絕不能僅僅理解為農業強,而是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
新京報:建設農業強國,怎樣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結合起來?
林萬龍:二十大報告中,描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也必須體現在農業強國的建設之中。我以人口規模巨大和共同富裕兩個特征來加以說明。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規模巨大。在農業強國的建設中,也必須意識到,我們是一個人口數量巨大的國家。舉例來說,我國的總人口,比經合組織中38個國家的總人口還多,但我們的耕地卻非常有限,這一特征決定了,在農業強國的建設中,糧食安全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梢哉f,不論農業強國怎么建,糧食安全都是具有“一票否決”性質的指標。
另外,人多地少的中國,農業現代化不可能走美國式的大農場發展模式,必須在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特征之二,是實現共同富裕。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們都會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如今已經超過60%,未來仍然會不斷提高,但龐大的人口基數下,還是會有幾億人居住在鄉村。所以,中國式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如果不以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很難說是成功的。
新京報: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是否也需要規?;?,應該是怎樣的規?;??
林萬龍:中國的農業生產規?;?,和美國的規?;灰粯?,是適度規?;?。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就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小農戶甚至稍有規模的農戶,都不太可能購買聯合收割機,但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就可以讓小農戶也用上聯合收割機,幫助小農戶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當前我國東北、華北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已經非常高,全國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了97%,這其中,社會化服務組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同富裕,農業強國必須有利于農民發展
新京報:你提到農業強國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有何聯系?
林萬龍:農業強國的建設中,不只是要強農業,而是“三農”都要強。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建設農業強國,要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為什么要同步推進?因為農業的強大,不光有生產一個環節,在生產之外,還有加工、流通等一系列環節,只有整個農業鏈條強大了,農業強國的目標才可能實現。
新京報:如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林萬龍: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四化同步。發展模式上,要創新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大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城鄉融合,使廣大農民和廣袤鄉村在農業強國建設進程中實現包容性發展。
新京報:農業農村要實現現代化,那么農民的現代化如何實現?
林萬龍: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必須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另一個特征,即共同富裕。農業產業的發展,必須有利于鄉村居民的發展,同時,必須堅決防止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而農民收入水平沒有同步提高的情況,要促進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
中國氣質,農業強國是多元與開放的
新京報: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在糧食安全、共同富裕之外,還有哪些特點需要注意?
林萬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促進農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進步。物質文明方面,農業科技進步是關鍵。促進農業物質文明,必須將生命科學、工程科學、信息科學等前沿科技充分運用于農業領域,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精神文明方面,農耕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一定要充分關注并挖掘、利用好農業的多功能性,注重農業中所蘊含獨特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弘揚優秀農業文明,把農耕文明的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同時,還必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前提,農業強國建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智慧農業。要處理好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必須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求發展、先發展后治理的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將農業建設成綠色產業,將鄉村建設成宜居之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京報:近年來,全球局勢不斷變化,建設農業強國是否也有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作用?
林萬龍:建設農業強國,并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農業,而是要求我們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既要立足自我、防止受制于人,又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提高發展效率??梢哉f,未來的農業,仍然是開放的農業,也依然要加大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吸收國外先進的農業教育理念和農業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加大農業走出去力度,尤其要把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用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運用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助力這些國家的農村減貧和農業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做出中國貢獻。
鞏固脫貧,“監測戶”群體被著重強調
新京報: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后的第三年,中央一號文件在鞏固脫貧成果方面有何新的變化?
林萬龍:今年的文件在第四部分全面布置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新任務,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重點關注“脫貧戶”不同,今年特別強調了“監測戶”這個群體,這一群體事關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
新京報:這一變化意味著什么?
林萬龍:過渡期兩年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體系,通過這一體系,對每個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實施動態監測、精準幫扶。監測戶,即為納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中的那些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也就是有致貧風險的一般農戶)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正在發生變化,從原本對脫貧戶的普遍關注,到重點關注那些真正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這些家庭,既可能是那些雖然脫貧了但是仍存在返貧風險的家庭,也可能是原來不是貧困家庭、但有致貧風險的家庭。
新京報: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林萬龍:在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后,我國設立了五年過渡期,通過五年的時間,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同時接續鄉村振興。今年已經是過渡期的第三年,可以說到了中局,在經歷了前兩年的鞏固之后,一些家庭脫貧之后逐漸穩定,這樣的家庭慢慢將不再是重點幫扶的對象。而那些經濟脆弱、返貧風險高的家庭,或者原本的非建檔立卡戶,或是遇到突發困難有返貧風險的家庭,將成為鞏固脫貧工作成果中重點幫扶的對象。
鄉村建設,要兼顧生活、生產、生態
新京報:一號文件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提法與往年為何有所不同?
林萬龍: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三項重點任務之一,文件提出并強調了三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從宜居的角度看,包括繼續加強鄉村基礎建設水平,繼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繼續推進人居環境改造等,都做出了非常詳細和具體的安排,并且提出了許多需要規避的風險,如立足鄉土特征、防止大拆大建等。從宜業的角度看,主要體現在發展鄉村產業方面,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鄉村人口就近就業、提升收入的主要途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些年來,鄉村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一直都是三農工作的重要部分,今年的文件也同樣在產業發展領域做出了很多詳細的部署。從和美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鄉風文明的建設等。
新京報:鄉村建設的內涵該怎樣從宏觀層面理解?
林萬龍:宜居宜業和美,三個方面,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生活、生產、生態,所以在鄉村建設時,不管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公共服務的提升,抑或是文化的建設等,最終都會面向生活、生產、生態三個方面,是鄉村在各個方面的全面提升。
(來源:《新京報》2023年2月14日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7630290714724.html;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http://news.cau.edu.cn/art/2023/2/14/art_8779_897667.html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