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已進入數字化社會,數字技能已成為人們離不開、必須有的基本技能。何謂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就是為適應和超越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通過相應的公共服務促進和保障社會成員持續學習、主動學習的社會。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基本特征是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這與開放大學的功能定位和歷史使命相吻合,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開放大學應積極發揮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作用,積極推進教育數字化,主動服務好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
“數字化大學”不同于“大學數字化”。大學數字化是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傳統大學的辦學與管理能力,如提高校園信息化服務能力、建設智慧校園等。數字化大學是在數字化思維與環境下,對大學的教育理念、組織形態、大學制度、學習方式等整個教育系統進行結構性再造與重構。大學數字化是基于能力的物理形態,而數字化大學是基于創新的價值形態。當前,要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目標,必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賦予公民數字化能力,優化資源利用率,消除數字化鴻溝和教育不平等、不均衡,實現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建立終身學習的教育新生態。因而,必須著力打造數字化大學,以此助力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
匯聚海量、有用、易學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以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為目標,持續建設和匯聚更多類型、更多領域的海量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充分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實現“總有一門課程適合你”。堅持名師引領、有用易學,確保學習質量。加大對融媒體教材、虛擬仿真實驗、新形態課程資源的探索,以新技術賦能數字資源迭代升級,推動優質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加強學習資源質量評價,通過知識圖譜、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資源的智能推送和全流程評價,以學習者為中心,推動資源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實現“因需施教”,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
推進教學過程數字化,不斷提高學習者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習者學得便捷、學得省心、學得高效。打造5G智慧教室、5G全息教室、VR實驗室、虛擬演播室等數字化教學環境,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慧教學方式。搭建功能強大的新一代學習平臺,支撐大規模、全過程、全鏈條、全場景的在線教與學。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學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教學數據治理,實現智能推送、智能答疑和個性化精準服務,形成“因需施教”的服務架構。發揮覆蓋全國的網絡教學團隊作用,推進辦學體系優質師資共享,實現跨區域教學輔導,保證教學有效性,提高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全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啟動考試測評數字化,不斷擴大學習支持服務自測性檢驗和自律性學習。構建大規模在線智慧考試平臺,推進數字化題庫建設,實現報考、考試實施、成績管理等全流程數字化,提供自主約考、隨學隨考等靈活便捷的考試服務。運用人臉識別、遠程視頻監控、智能監考等技術實現考生簽到、監考入場、教師閱卷“一照通驗”,確保學歷教育質量。同時,對無學歷要求的學習者提供單科課程注冊學習或模塊化知識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可進行自測性檢驗,讓學習者充分感受到數字化學習帶來的便利和好處。
打造管理服務數字化,不斷賦能學習服務的靈活性、便捷性。以數字化推進學校管理和服務的精準、靈活、個性化,打造教學和教學管理全業務、全流程、全要素數字化,覆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等各項職能。推進從“流程驅動”轉型為“數據+流程”雙驅動,實現核心數據的動態監控、預警、趨勢分析和決策輔助,讓政策制定有更好的數據支撐,管理行為實現人機協同、靈活施策。提供個性化的助學助教助管服務,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讓機器智能服務于廣大師生,實現“師師有助教,生生有學伴”。發揮大數據分析系統作用,優化學習服務流程,支撐大規模、高并發、安全便捷的在線教育應用場景,做到“數據多跑路、學生少跑腿”,讓人民群眾想學、樂學、愛學。
(來源:“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 微信公眾號2023年2月6日? 作者:荊德剛,國家開放大學黨委書記、校長)